犬守二门指什么动物?
中国古人把狗的忠诚和守时,比喻成“义”、“信”,《礼记·檀弓下》中说,“交信如狗。”“君令臣行,父命子从,兄以友弟,夫唱妇随,顺之谓礼。”这就是说,君主命令大臣必须执行;父亲命令儿子必须服从;兄长告诉弟弟应该怎样做,弟弟就必须照办;丈夫让妻子干什么,妻子就得去干——这一切都是符合礼制的。反过来,如果下属不服从上级,兄弟不服从兄长,夫妻之间不服丈夫,那就是不守信用,违反礼制了。可见,在中国古代社会里,“义” 和 “信” 完全被赋予道德含义,成为评判人们行为的标准之一。后来儒家提倡的“仁义”、“信义”,实际上就是讲究“义”、“信”。
不过,需要说明的是,我们所说的“义”与“信”不是抽象的,而是有着具体的社会内容,那就是忠与孝。先秦思想家们已经认识到,“忠”、“孝”是连接个人与社会、国家与家族的纽带。孔子就把“孝”作为立身之本,认为一个人如果不孝敬父母,那就不能算好人。他提倡的“君子务本,本立而道生”,这个“本”就是指孝。孟子也认为,一个人如果能做到孝顺父母,那他就是正义的、诚实的,是值得赞扬的。
到了后世,“忠孝”更是成为评价一个人的基本标准。比如,我们常用“忠臣良将”、“孝子贤孙”来称赞那些值得尊敬的人。可见,在现实生活中,“义”、“信”常常表现为“忠”、“孝”,而“忠”、“孝”则常常让人联想到“义”、“信”。